《Uni Life——家的定義》

台灣的家。
家,一個多麽主觀且親密的詞。一個我不輕易用的字眼。

剛住進奶奶家時,奶奶特別的強調「現在這是你的家了。這是你的房間。」我的,我無法與此有牽掛的東西還是我的嗎?而我為何又怕接受它為我的家呢?

是因為怕背叛吧。但這有什麼好背叛的?當時的我認為家只有一個,若我說奶奶家是我的家了,那麼這就代表養育我16年的台灣的家就被這個突襲者給取代了。它的地位我如此敬仰,我不能用這個別人會誤以為只能形容單一個體的詞來取代我心中無法取代的家。這種怕背叛心理或許正是為什麼很難調適叫繼父母「爸媽」、深深愛過後叫現任(而不是前任)男友「我的寶貝」吧。

我是漸漸的才悟到:家可以有很多個。我接受台灣的家原諒、接受我叫另一個不是它的建築家,然而在那之際我知道台灣的家永遠在我心裡有一個地位。

許久我都未能找到適切的字來為「家」下定義。它是多取一的嗎?是一個人的「根」嗎?是帶感情、還是中性之詞?是流動式的?

現在我所定義的家,是能安心、自在的在一個空間活動,而這個空間則充滿了愛與關心你、使你感覺是一個團體的一員的人,它是一串時間理聚釀的關係。所以在我主觀的「家」裡,它能是多個的、是個有感情的時與空。

我就算在一個房屋住久了卻沒有任合感情,那它頂多是一棟房屋。就像在我到加拿大不久後一次爸爸說的:「沒有你們,它現在這只是一棟建築。」人為關係而有生命力,為情感而活。

剛離開宿舍回到阿姨與奶奶家過耶誕節。住起來稍有不適,像烤得太焦的吐司。大概是因為我已將學校這個小空間給它掛上一個「家」得牌子了。



Comments

Popular Posts